
前陣子有學生問我:「請問有沒有一種最簡單的方法,能快速判斷一個人有無自信呢?」
我本想馬上回答他的,但為了讓他切身感受,於是我什麼也沒說,只是看著他,
.
.
.
一秒鐘
.
.
.
兩秒鐘
.
.
.
三秒鐘
.
.
.
一直等到五秒鐘過去,他終於受不了開口:「你...」,
等不及他開口,我先打斷了他:「剛剛的感覺怎麼樣?」
他:「很難受,好像空氣都結凍了。」
「那就對了,這就是我要你接受到的感覺,也是我常用來判斷一個人對自己有無自信的小技巧—這個人是否想要去填補沉默。」
凡人皆害怕沉默
就如同有首歌是這麼開頭:「最怕 空氣突然安靜。」
沉默,是很多人害怕面對的場景,不論是跟喜歡的人聊天、面對客戶銷售,甚至是上台簡報演說,我們都很害怕會有一絲的空白出現,彷彿空白得太久,自己就成了破壞氣氛的兇手。
然而以Mr.P自己從「內向害怕說話的人」,一路成長為「業績還不錯的業務」,再到現在以「說話」為職業的經歷來看,我發現我話是說得越來越少了,而沉默的時候反而越來越多。
很奇怪對吧?
這似乎跟一般認知的邏輯相反,越會說話的人竟然話越少?是不是搞錯了什麼?
且讓我來解說吧,要搞懂沉默的涵義,我們從音樂、電影、寫作三個方面入手,你就能瞬間明白了。
舉唱歌來說,歌技精湛的歌手,可以精細地在連貫句中斷開空白,而藉由駕馭這種沉默(空白),情感自可像水一樣奔流。
在樂譜上,演奏者遇到休止符要保持靜默,休止符又分二分、四分、八分等等,休止會賦予音樂節奏。
而電影,則是更大量的運用沉默了,不論是大反派要登場,或是驚悚片要鋪陳詭譎的氣氛,適度的沉默都能準確抓住眼球、放大你的感官刺激。
寫作,則是關乎頓號、逗號、句號的運用,以Mr.P自己來說,很多時候我修整文章抓的其實不是詞彙,而是讀者閱覽時的心理感受和節奏,這亦是沉默的使用。
沉默的種類,隨意舉例至少都有數十種:
。兩人身處曖昧,相視而笑的沉默
。天雷勾動地火前的沉默
。山雨欲來前的沉默
。此時無聲勝有聲,充滿默契的沉默
。談判雙方拋出籌碼,氣勢糾結,靜候對方開口
。準備引爆笑點前的沉默
。猛虎撲擊潛伏的沉默
。魔術師攤開雙手,見證奇蹟前一瞬間的沉默
而善使沉默的人,又可以達到:
。讓空氣結凍
。使對方陷入尷尬
。放大情感波動
等等威力堪稱開山劈石的效果。
沉默之於溝通
那沉默如何學習呢?適合每個人嗎?
如果你本身連開話題、延續話題、提問,等等基本的聊天技巧都還未嫻熟,我不建議你馬上踏入學習沉默。
但若你是有一定程度,想大幅增加自己的魅力、影響力、情感表達的人,我會說沉默是你必修的課題。
你至少要做到:
【初階】
應對沉默,習慣沉默而不被其影響,讓沉默成為你的盾牌。
【進階】
讓沉默成為一種武器,是高手必修的課題,此時你著墨的已經不是一般人在看的字句了,你微調的是一種節奏、氛圍、張力。
然而不論是初階進階,我必須說這一開始都是很困難的,因為這違反了我們從小養成的慣性—填補空白。
而空白留得過久,尷尬的情緒就會反射性地出現,光是這個障礙,可能就會讓不得其法的人卡上好幾年。
請注意「尷尬」本身並不是沉默一發生就存在的,而是大多人把沉默跟尷尬畫上等號,才會害怕空氣突然安靜的。
初步練習的方法
關於沉默的訓練,雖然我很想要寫長文來探討,但請恕我不在此詳說,因為沉默近乎是一種節奏、氛圍、張力的表現,文字能呈現的效果有限,它是非常需要你去臨場感受的。
但你可以做的是什麼呢?
「以後碰到對話突然安靜、你有想要說話填補空白的衝動時,就讓氣氛沉默吧!」
再說白話一點:
「讓子彈再飛一會兒。」
僅僅是多這個一會,你給人的氣勢就會差很多。
你不需要害怕自己成為難聊難相處的人,難聊是因為你開的話題太差、接話常句點別人,這和沉默是不同的,沉默是換氣、鋪陳、緩衝,但不是一種句點。
掌握沉默,就可以成為掌控節奏的高手。
彩蛋:下文是先前鎖起來的文章,提供給想對沉默有興趣,想進一步學習的朋友
點此觀看: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沉默
--
▌延伸閱讀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